close

  不高的個子敦敦實實,一雙大眼睛閃耀著智慧的光芒,好像創新的點子一不小心就會從那閃亮的眼眸里蹦出來。一個僅有技校學歷的普通工人,完成了技術創新成果92項,在國家級刊物發表技術論文28篇,屢屢獲得行業乃至國家的大獎,從一名普通技工成長為中石化技能大師、同事心中的“田大師”。今年“五一”前,中宣部和全國總工會表彰了10名全國“最美職工”,田明成為我省唯一的代表。
  能人扎堆的地方,技校生冒了尖
  1985年,田明從江蘇油田技工學校鑽修班畢業,被分配到了位於江都真武鎮的江蘇最大石油產區採油廠,併進入新成立的技術攻關隊。那可是“能人扎堆”的地方,都是大專院校的畢業生,技術過硬。作為一個技校生,田明有些忐忑。
  越怕越出事,一次隊上安排田明上井測量。由於操作不熟練,數天后沒有錄取到任何地質資料,延誤了工期。田明說:“這個教訓讓我痛下決心,一定要做有技術的石油工人。”感受到不足的田明開始了他的惡補計劃,用1年半時間學完了高中3年的文化課,又自學了《機電一體化》、《科學試油系統工程》等課程,積累了10多萬字的筆記。從此,“門外漢”變成了熟練工,他順利通過機電一體化專業成人高考。
  漸漸的,大伙發現這個不喜歡喝酒、打牌的小伙子不僅業務能力成長得快,還愛“搗鼓”。隊里的地層測試需要使用特殊計時器,必須定期檢測。但油田沒有獨立的檢測設備,保養後的計時器時快時慢,很不穩定。1989年夏天,走上工作崗位才4年的田明向單位提出,自己製作一種加載檢測裝置。一個技校生能搞什麼創新?消息傳出,有些人持懷疑態度。那段日子,田明在測試工房裡頂著近40℃的高溫,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,一干就是3個多月,最終獨立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創新成果——時鐘扭矩模擬檢測裝置,一次能檢測10支時鐘。這個被大家稱為“土裝置”也能檢測“洋設備”的小創造,不僅提高了時鐘質量和測試資料的準確率,每年節約費用20多萬元,更重要的是在田明心裡埋下了一粒發芽的種子:“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創新,雖然很辛苦,但是很甜蜜,它開啟了我的夢想之門。”
  解決身邊難題,不便處都是創新點
  “生產和生活中不方便之處都是他創新的地方。”同事說,田明的創新活動都是圍繞解決身邊的難題展開。
  油田作業處的陳廣超還記得,2006年永3井施工期間,管柱堵塞。在保養時,他發現封隔器拆裝的效率不高,就隨口說能不能製作一種既省時、又省力、還安全的簡易拆裝工具。說者無意,但一旁的田明上了心,研製出 P-T封隔器保養小工裝。過去幾個人乾的活,現在一個人就可以輕鬆完成了。
  “田大師把我們已踏上回程的腳拉了回來!”田明的徒弟朱貴山對在新疆工作的那段經歷記憶猶新。5000多米深的油井,由於封隔器密封性能不好,連續2次座封失敗。當時有家單位在深井上失敗了3次,被請出市場。“我們也失敗了2次,站在懸崖邊背水一戰。田大師連續3天盯在井場研究,將密封件改進加工成高強度的密封皮碗,順利完成了施工。”新疆5年,田明收穫了18項技術科研成果。
  2013年10月16日,北京,中華全國總工會大樓,全國第四屆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評選答辯開場。參加答辯的,是從先期全國1469個成果評比中脫穎而出的24個成果的代表,其中包括參加“神十飛船”研製的高手。第一個入場的田明,10分鐘應答中敏捷清晰、語言流暢。這份從容和自信,源於凝聚他和團隊智慧和汗水的成果——《試油測試工藝配套工具的研製與應用》。最終,田明榮獲了全國第四屆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評選唯一的一等獎,也是我省歷史上的唯一一次。
  幫年輕人成長,予人玫瑰手有餘香
  “一個人就是渾身是鐵能捻幾根釘?只有培養更多懂技術、會創新的工人,才能推動油田更好地發展。”已經48歲的田明,現在更多致力於如何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技術革新,越來越多的一線工人成長為技術尖子。在單位的幫助下,他成立了田明工作室,先後與32人簽訂了師徒或導師協定。
  2013年10月,連續油管作業隊的技術員張艷軍成了田明的徒弟。這個正規科班畢業、專業技術出身的小伙子,沒多久就被一線工人田明“收服”了:“在田大師指導下,我掌握了連續油管這一先進裝備,收穫了許多成果,拓寬了成長成才的舞臺。”跟隨田明才半年,張艷軍已在國家刊物上發表論文1篇,參與的連續油管輔助工具研製與運用獲得科技進步三等獎;徒弟朱貴山、成鵬,在2011年中石化作業技能大賽中獲得金獎第一和第四。工作室成員不斷成長與進步,1人成為中央企業技術能手,3人成為中石化技術能手。田明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:油田的沃土培養造就了我,只有把技術和成果奉獻出來,才無愧於“田大師”的頭銜。
  本報記者 李 源  (原標題:“田大師”,就是這樣煉成的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w98xwgxc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